香港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全文来了!167条重磅信息来了!
来源:综合自香港传真
中央支持全面落实24项大湾区措施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1月25日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她首先介绍了11月访问北京的成果,包括中央提供的多项支持政策。
林郑月娥说,内地在严控疫情的努力下,经济已快速反弹,将会是在2020年唯一有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并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香港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中央在「一国两制」下对香港一贯支持,可以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而香港也可以继续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林郑月娥说,她于11月3日至7日率领特区政府代表团访问北京、广州和深圳,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获得非常正面的回应。她并简单交代了这次访京的成果,包括:
关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发展,中央支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实早前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原则上通过的24项政策措施,继早前在税务优惠、购买房屋便利、青年创业支援、科技经费「过河」、律师和建筑专业服务开放等已落实的措施,近期将出台的有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放宽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作研究用途、在港珠澳大桥实施「港车北上」的便利和加快落实「跨境理财通」。
关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中央支持深化两地金融互联互通,逐步扩大「互联互通」合资格股票范围,同意加快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内地科创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纳入标的。
关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中央支持香港国际机场按市场化原则投资入股珠海机场,参与其运营发展,进一步深化合作,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
关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与深圳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实践「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
关于完善港深陆路口岸建设,中央支持香港深化与深圳合作,优化落马洲/皇岗口岸,在位处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采用「一地两检」,以释放香港口岸区超过20公顷土地作其他用途,并于稍后进一步共同探讨罗湖口岸的优化。在参考了港珠澳大桥「港车北上」的经验后,研究在港深陆路口岸亦实施「港车北上」政策。
关于港企开拓内地市场,中央支持广东省连同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及有关商会,为港企提供政策咨询、培训和企业对接服务,以便港商拓展内销管道和对接电商平台。
关于防疫抗疫,中央支持并要求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一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必要措施,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况下,通过「健康码」互认,逐步有序恢复粤港人员往来,并支持香港确保新冠肺炎病毒疫苗供应,在有需要时,预留一定数量的内地研发或生产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
在其后的具体报告中,关于大湾区部分,林郑月娥又进行了详细阐述。
她说,自2019年2月中央政府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各中央部委已出台多份支持大湾区金融、法律、专业服务发展等政策文件和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居住、学习的措施。其在月初与广东省及深圳市领导会面时,双方同意要大力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通关便利化、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合作、教育、人才培训和青年交流、共建优质生活圈等工作,具体的合作项目有:
支持香港保险业在CEPA框架下在大湾区内地城巿设立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港澳和内地居民提供咨询、理赔、续保等全方位支援;
尽快经广东省审批先行落实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行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香港公立医院使用的医疗仪器安排,并适时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医疗机构、药物及医疗仪器;
容许在香港已注册的传统外用中成药产品可通过简化的审批流程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
在「屯门—赤鱲角隧道」开通后,全力推进「大桥港车北上不设配额计划」,容许合资格的香港私家车无须配额,经大桥进出广东省,便利香港居民以自驾的方式到广东省作短期商务、探亲或旅游。粤港政府将参考计划在大桥的实施经验,积极研究把计划延伸至一个港深陆路口岸,让香港私家车可以穿梭粤东粤西;
完善港深陆路口岸,调整部分陆路口岸的功能及延长通关时间,逐步落实跨境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并马上与深圳市政府展开研究在位处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采用「一地两检」安排,以释放香港落马洲管制站超过20公顷土地作其他用途;
支持和协助多所本港大学在大湾区内的办学计划;
支持由特区政府推行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和「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
成立「泛大湾区外来投资联络小组」,由投资推广署联同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对口单位制定全面的联合外来投资业务建议,加强协同效应;及
通过香港赛马会及其在广州从化的马场,共同推进大湾区马产业发展。
香港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
发言全文
(一) 前言:砥砺前行
1. 今天我发表任内的第四份《施政报告》,首先要感谢本会议员、参加24节谘询会的人士和社会大众,为《施政报告》提供了大量意见,足见大家关心香港,支持特区政府完善施政,并愿意为建设我们这个共同家园出谋献策。
2. 我在筹备本年度的《施政报告》时,深感任重道远。过去一年多,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打击:因「修例风波」和其他反抗政权行为而发生的社会动乱、因新冠疫情肆虐而引致的经济萎缩和失业率上升、因境外势力干预而出现的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凡此种种,都严重损害特区的社会稳定、窒碍经济发展、破坏香港的国际形象,社会付出了沉重代价。在这个环境下,市民焦虑不安,甚至对前景失去信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们期望特区政府能做得更多、更好,是理所当然的。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复信心,是这份《施政报告》的首要目的。
(二) 中央全力支持
4. 自我发表《2019年施政报告》以来,过去一年,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新冠疫情肆虐,加上因去年下半年社会动荡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本港经济急速下滑,失业率持续上升,各行各业大受打击。随着今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社会恢复稳定,但经济复苏的路看来仍是荆棘满途。
5. 反观我国在严控疫情的努力下,经济已快速反弹,将会是在2020年唯一有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并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香港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而中央在「一国两制」下对香港一贯支持,可以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而香港也可以继续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6. 有见及此,我于上月初宣布押后发表今年度的《施政报告》,以争取更多时间与中央相关部委和广东省政府商讨支持香港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增强各界对前景的信心。我于本月3日至7日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北京、广州和深圳,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获得非常正面的回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会见我们一行时说,「凡是有利于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增进香港同胞切身福祉、有利于促进内地与香港融合发展的事情,中央都会全力支持」。
7. 我现在简单交代今次访京的成果,稍后会在相关的政策范畴再加以解释。
关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发展,中央支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实早前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原则上通过的24项政策措施,继早前在税务优惠、购买房屋便利、青年创业支援、科技经费「过河」、律师和建筑专业服务开放等已落实的措施,近期将出台的有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放宽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作研究用途、在港珠澳大桥实施「港车北上」的便利和加快落实「跨境理财通」
关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中央支持深化两地金融互联互通,逐步扩大「互联互通」合资格股票范围,同意加快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内地科创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纳入标的。
关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中央支持香港国际机场按市场化原则投资入股珠海机场,参与其运营发展,进一步深化合作,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
关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与深圳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实践「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
关于完善港深陆路口岸建设,中央支持香港深化与深圳合作,优化落马洲╱皇岗口岸,在位处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采用「一地两检」,以释放香港口岸区超过20公顷土地作其他用途,并于稍后进一步共同探讨罗湖口岸的优化。在参考了港珠澳大桥「港车北上」的经验后,研究在港深陆路口岸亦实施「港车北上」政策。
关于港企开拓内地市场,中央支持广东省联同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及有关商会,为港企提供政策谘询、培训和企业对接服务,以便港商拓展内销管道和对接电商平台。
关于防疫抗疫,中央支持并要求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一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必要措施,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况下,通过「健康码」互认,逐步有序恢复粤港人员往来,并支持香港确保新冠肺炎病毒疫苗供应,在有需要时,预留一定数量的内地研发或生产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
8. 这些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持,将有利于香港提出和落实在各范畴的具体措施,特区政府会与中央有关部委和广东省政府加强沟通衔接,成立专责小组,推进各项工作。但要推动香港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
(三) 坚持「一国两制」
不忘初心
9. 今年是《基本法》颁布30周年,我们在回顾香港特别行政区23年来的发展历程时,都应该深深感受到这个由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不单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问题,让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也确保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去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把「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所具有的显著优势之一,明确中央对「一国两制」方针是坚定不移的。
10. 要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我们必须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我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决定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则拥有对《基本法》的解释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基本法》实施具有监督权。这些都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的应有之义。
行政长官使命
11. 我在上任之初,已表明要「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特区管治必须坚守「一国」原则,并正确处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行政长官肩负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和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的「双负责」宪制职能,更须全面、准确、坚定地担当「一国两制」的执行者和《基本法》的维护者。
12. 《基本法》亦赋予行政长官有「双首长」的职能,既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整个香港特别行政区。只要打开《基本法》第四章有关特区政治体制的规定,就清楚看到行政长官拥有广泛权力,不单是领导行政机关,亦在香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行使其职权时有其特有的角色和职能,彰显特区奉行的是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的行政主导体制;在这个框架下,行政、立法、司法机关权力分置,各司其职。行政主导和司法独立并无矛盾,行政长官的职责也包括维护受《基本法》保障的独立司法权。
13. 特区成立超过23年,这些基本的政治体制问题仍时常众说纷纭,甚至被人炒作,是因社会对《宪法》和《基本法》认知不深,部分人士的「一国」意识有待提升,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受外部势力影响,利用本港较复杂的社会政治情况,刻意误导大众对中央和特区关系的了解。过去一年多,香港经历了回归以来最严峻的政治挑战,当前其中一项急切要做的事是对特区的宪制秩序和政治体制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14.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香港特区的宪制责任,《基本法》第23条规定香港应自行立法禁止该条文指明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但回归23年,经历五届政府,这项立法工作仍未完成,令香港成为国家安全的明显缺口,带来极大风险。去年6月的「修例风波」,我们看到的不单是不断升级的暴力破坏,更是反对势力及鼓吹「港独」、「自决」等组织公然挑战中央和特区政府的政权,乞求境外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甚至制裁香港,而外国政府及议会介入属中国内政的香港事务亦变本加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
15. 香港局势的变化到了「非中央出手不行」的地步。全国人大常委会于本年6月30日通过《香港国安法》,并按《基本法》第18条列入《基本法》附件三,同日在香港实施。过去四个多月,《香港国安法》为恢复香港稳定带来显著效果:鼓吹「港独」及与外部势力勾结的情况已逐步减退;部分头面人物明显收敛;激进的组织停止运作或解散;涉嫌违法人士畏罪潜逃;而街头暴力行为也大幅减少。经历了一年的社会动荡和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香港市民终于可以重新依法享有其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必须强调,正如《香港国安法》第4条所明确规定,维护国家安全应当遵循尊重保障人权这原则,不会影响市民继续依法享有言论、新闻、集会、示威、游行等自由。
16. 根据《香港国安法》第12条,由我担任主席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事务,承担主要责任,并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我和委员会成员将竭尽所能,与中央指派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中央在香港设立的维护国家安全公署和其他中央驻港机构充分合作,用好《香港国安法》赋予特区政府的权力,履职尽责,对《香港国安法》规定的犯罪案件行使管辖权,有效地防范、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
17. 要做到全面保障国家安全,特区政府有必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概念和守法意识。我们正按《香港国安法》第9条和第10条制定有关计划,亦会用好每年的「宪法日」和「国家安全教育日」,进行更具规模的公众教育工作。
18. 国旗、国徽和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必须得到法律保护和市民尊重。而根据《基本法》第18条,在香港实施列于《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国性法律是特区的宪制责任。经完成本地立法程序,《国歌条例》于2020年6月12日在香港特区正式生效。今年10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修正草案。特区政府会对《国旗及国徽条例》作出适当修订,以实施适用于香港特区的相关规定,履行特区的宪制责任。
公职人员宣誓
19. 《基本法》第104条规定特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6年11月7日通过有关第104条的解释(《解释》),说明该条规定既是宣誓必须包含的法定内容,也是参选或者出任该条所列公职的法定要求和条件;宣誓是该公职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香港特别行政区作出的法律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解释》亦明确宣誓人作虚假宣誓或者在宣誓之后从事违反誓言行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香港国安法》第35条对经法院判决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行的人即时丧失参选资格或职务也有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本月11日通过有关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的决定,明确议员因宣扬或者支持「港独」主张、拒绝承认国家对香港拥有并行使主权、寻求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事务,或者具有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不符合拥护《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要求和条件,一经依法认定,即时丧失立法会议员的资格。为落实《基本法》、《香港国安法》的规定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基本法》第104条的解释和有关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的决定,并参照相关的本地法庭判决,特区政府将在今年内提交草案,修订《宣誓及声明条例》和《立法会条例》等本地法例,以完善宣誓安排及处理宣誓就职后因从事违反誓言的行为而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和相关的法定程序。
20. 根据《基本法》第99条,公务员必须尽忠职守,对香港特区政府负责。特区政府已明确,所有由今年7月1日起入职的公务员须经签署声明,确认拥护《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对香港特区政府负责。至于其他现职公务员,公务员事务局局长稍后会公布具体落实方法。
法治社会
21. 法治是香港的核心价值和赖以成功的基石。香港的法治根基稳固:法律制度成熟、透明度高而且公平可靠;律政司主管刑事检控工作,不受任何干涉;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而健全的法律援助制度可保障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回归以来,香港的法律和司法独立在国际上备受推崇。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都受到《基本法》的保障。
22. 为促进香港社会对法治的正确理解及实践,律政司会致力落实「愿景2030 —— 聚焦法治」的十年计划,透过与不同持份者合作,推出更具聚焦性的公众教育活动,包括教育青年人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并会进行有关法治的研究和整理相关数据。此外,律政司将加强对外推广及解说工作,释除误解或疑虑,继续推广香港作为中立高效的促成交易及争议解决服务国际法律枢纽的优势;并透过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创造协同效应和发展动力,促进平等诉诸司法的机会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和推广香港国际法律枢纽的地位,政府已为超过20个本地、地区性及国际性法律相关组织在前中区政府合署西座及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提供办公地方。连同位于前中区政府合署的律政中心,一个具标志性的法律枢纽已于本月2日正式启用。
23. 公平审讯和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必要元素,而司法机关的角色举足轻重,根据《基本法》履行其重要宪制职能。法官履行职责时,只会以法律条文和法律精神为依归,不受任何干涉。但独立的司法权不等于当事人无法对法官裁决提出申诉;在刑事案件方面,被告人或控方都可以提出上诉、复核,或申请取消法官审理有关案件的资格;而就个别法官的公正性和行为,公众也可向司法机构作出投诉。
24. 香港长期以来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而各纪律部队亦深受市民信赖。过去一年多,香港经历社会动荡,出现暴力及有人鼓吹「违法达义」,社会秩序和法治遭到严重破坏,而市民人身和财产安全亦受到威胁。要扭转这个局面,我们须严正执法,只要有证据显示任何人犯法,不论该人的身分或背景,都要面对法律制裁,无人可享有特权。警方必定会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依法处理。在「修例风波」中被检控的2 300多人,大部分案件的司法程序正在进行。对于18岁以下有悔意而非涉及严重罪行的被捕人士,警方愿意视乎情况考虑采取让其可改过自新的措施,例如以警司警诫或签保守行为来处理,但前提是该未成年人士需承认他犯错的行为。
选举安排
25. 鉴于疫情严峻,原定在2020年9月6日举行的立法会换届选举押后了一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第六届立法会继续履行职责,不少于一年,直至第七届立法会任期开始为止。社会上有不同声音,要求选举管理委员会(选管会)修改和优化现有的选举安排。与此同时,政制及内地事务局也检视了现行规管各项选举安排的相关法例。参考了选管会上月提出的建议和社会意见,政制及内地事务局稍后会提出修订相关条例的草案,以完善选举制度及安排。
公共财政
26. 本届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投入大量资源为香港投资、为市民纾困。政府经常开支由2017-18年度的3,618亿元,上升至2020-21年度的4,866亿元核准预算,增幅为34.5%,或平均每年10.4%,可说是历届政府之冠。中美关系紧张、社会动荡和新冠疫情均大大打击各行各业,政府在过去半年多已透过本年度财政预算案和三轮「防疫抗疫基金」,一共推出约值3,100亿元的纾困措施。面对经济预期会继续疲弱一段颇长时间,政府收入因而减少,我们实难以持续增加开支。但为免影响香港向前发展,我们会继续投资基建、开拓土地、满足经济和民生需求。
公营部门改革
27. 我倡议政府应在担当「规管者」和「服务提供者」以外扮演「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政府应高瞻远瞩以政策目标为依归,更好地完善现行的政策和措施,为各行各业「拆墙松绑」,为社会谋求更大效益。因此,即使在严控经常开支增长、公务员编制零增长的情况下,各部门须推行服务改革,落实利民便民的措施。我留意到本会议员近日对政府在目前情况仍继续要求开设首长级职位甚有保留。我明白议员的关注,决定撤回所有正待审批的人事编制建议,逐一重新审视。若确定有极大需要,也只应先设立有时限的编外职位处理相关事务。
28. 在精简行政程序方面,我们会特别着力精简土地发展管制和审批程序,以及加快较大规模的私人住宅用地规划地契修订和其他发展申请的审批流程。各政策局和部门亦会在「精简政府服务」计划下持续改革超过900项服务。
29. 与善用公共资源息息相关的另一环节,是善用政府多年来为支援不同政策目标和群组所设立的各项基金。经一轮盘点后,我留意到部分基金有庞大结余,可更好发挥它们的作用。我已要求相关政策局作全面检视,特别是简化程序、加大宣传,让更多社会人士及机构受惠。我稍后会提供一些善用基金的例子。
(四) 走出疫境
抗疫持久 从不松懈
30. 2020年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除中国之外,肆虐全球的疫情未有息止的迹象,且在部分地区急剧转向,各国政府须采取极为严厉的出入境管制和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香港在接近一年的抗疫过程中,一直严阵以待,不敢松懈。为争取市民的合作和支持,政府的抗疫工作一直保持高透明度,并动员全社会齐心参与。
同心抗疫
31. 在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中,香港社会展示了团结和互助,大家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我们见到大量医疗人员、现职及退休公务员和辅助队伍成员,众志成城,肩负起医学监察、个案追踪、病毒检测、检疫及治疗等大量工作;政府的建筑团队和承建商及工人日以继夜地用最短时间增加检疫中心和社区治疗设施;不畏艰难的专业团队往返内地和海外接载港人回港;社会团体和义工派送防护物资支援弱势社群;以及科技人员不断探索如何采用科研成果助力防疫抗疫工作。特区政府对每一位参与抗疫的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中央支持
32. 中央一直高度关注香港的疫情发展,积极回应特区政府提出的请求:包括个人防护物资的供应、生产口罩机器的出口、协助滞留内地和海外港人回港,以及为支援香港遏制第三波疫情和提升日后治疗病者能力的三大项目。在中央全力协助下,为超过170万名市民提供「愿检尽检」的「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已于9月中顺利完成,而在亚洲国际博览馆(亚博馆)增设的社区治疗设施亦已于上月初提早交付,正在兴建的临时医院预计可在明年1月落成。最近中央政府为支持香港确保疫苗供应,同意在有需要时,预留一定数量的内地研发或生产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我谨代表特别行政区向中央政府和提供协助的省市致以由衷的谢意。至于市民关心的便利通关安排,中央支持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况下,通过「健康码」互认,逐步有序地让粤港两地居民可在无须强制检疫下跨境往来。
多管齐下
33. 自今年1月疫情爆发以来,我亲自领导跨部门抗疫督导委员会暨指挥中心,因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而适时调整措施,通过多管齐下的方法遏止疫情。在过程中既要考虑所采取措施的法律基础、市民的承受能力和对经济的影响,又要顾及是否切实可行,以取得预期效果,殊不容易。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科学、专家意见和掌握的资讯,从没有渗入任何政治考虑。
34. 因研发疫苗需时,疫情将反复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我们时刻要为下一波做好准备。在政府和业界的努力下,本地私营检测量由初期的每日数千个增至现时超过十万个,检测费用亦大幅下调。本地研发的防疫抗疫科技,也大派用场。此外,我们亦设立更多检疫中心及治疗设施、资助口罩和其他个人防护用品在本地生产,以及先后推出三轮「防疫抗疫基金」项目,支援在疫情中受创的界别及市民。
全力以赴 力争「清零」
35. 然而,面对反复的疫情,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最近社区中不明源头的确诊个案或群组感染再次出现,新一波疫情一触即发,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措施严控疫情,以及进一步增加防疫措施的精准度。在外防输入方面,政府已全面收紧入境管制措施,要求所有在中国以外地区到港人士必须在酒店进行强制检疫14天,而来自高风险地区的则须能提供病毒检测阴性的证明才可登机;在切断病毒的社区传播方面,我们要求高风险群组接受强制检测,并更广泛地推行没有病征人士「愿检尽检」,或再次推行大规模的社区检测,力争在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下达至「清零」,期望可早日符合恢复两地人员往来的目标。
(五) 注入经济新动力
经济展望
36. 经济发展是人民安稳生活的基础,面对新冠疫情对各地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提振经济,创造就业,更是迫在眉睫。过去一年,香港经济因社会动荡、疫情和国际政治形势受到重创,劳工市场亦面对巨大压力。政府预测全年经济收缩6.1%。
发展策略
37. 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策略,本届政府强调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竭力解决土地和人才两大樽颈、大力投资创科产业;与此同时,我们不断连系世界,寻找商机。在推动自由贸易和维持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特区政府勇于担当「促成者」和「推广者」角色,与企业同行,开拓更大市场,并协助专业服务提供者走出香港。
背靠祖国
38. 自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设立港澳专章以来,中央在谋划和推进国家整体发展时都充分发挥香港的作用。近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湾区建设,更为香港提供无限机遇。当欧美经济体正陷入深度衰退时,国家在全力遏制及严控疫情下,已重拾经济增长。要为香港经济重新出发注入动力,我们没有理由舍近图远。
39.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最近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当中表示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策略的要点是扩大内需,但却不是对外封闭,而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循环来促进国内循环。
40. 香港是一个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经济体,在国家这个新格局下的发展机遇是明显的。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优势,可进一步强化在国际循环中的「中介人」角色;另一方面,可聚焦内地市场商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大湾区发展为切入点,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发挥好这双重角色将为香港经济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金融稳定 锐意发展
41.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久经考验,面对新冠疫情及环球经济动荡的挑战,香港自信地展现了金融系统的韧力和稳定性。联系汇率制度一如既往运作良好。港元汇率偏强并录得资金流入,而银行体系总结余亦于年内显著增加,反映投资者对香港资本市场的持续兴趣及信心。银行体系保持稳健,主要银行的平均流动性复盖率逾156%,平均资本充足率逾20%,远高于国际监管标准。2019年年底至今年9月底,银行存款总额亦增长7.3%。金融服务业的其他环节如证券和保险市场亦一直运作有序。在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风起云涌之际,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会继续密切监察市况的发展,确保金融稳定。
42. 为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强竞争优势,本届政府主动出击,即以上个立法年度为例,我们提出的五条条例草案均获立法会通过,推动私募基金、保险和强积金的市场发展。由政策带动的长足发展亦出现在我们的证券市场,自2018年4月香港交易所修订了上市规则后,一共有36间属同股不同权、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及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公司在本港上市,目前其总市值超过110,000亿港元。
深化两地金融互联互通
43. 香港是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近年通过多项金融「互联互通」的政策措施,既助力内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又扩大了本港的金融业务。中央继续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除了会加快落实在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通」外,亦在我访京期间同意把按新上市制度在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内地科创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纳入「互联互通」的选股范围,在两地金融互联互通上再添亮点。
推动香港房地产投资信讬基金
44. 另一项我们将锐意推动的是香港房地产投资信讬基金(房讬基金),令香港发展成为亚洲区蓬勃的房讬基金市场,加强香港作为首要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的集资功能,并为本地投资者带来更多元化和提供较稳定回报的投资机会。为此,我们正研究多管齐下的措施,包括适度放宽房讬基金的投资限制、扩阔投资者基础、改进立法和规管架构以利便行业运作,以及加强市场推广和投资者教育。
进一步促进私募基金的发展
45. 为了巩固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私募基金枢纽地位,我们会为在本港营运的私募基金所分发的附带权益,在符合若干条件下,提供税务宽免。我们已就建议谘询业界,并正拟备相关法例,目标是在短期内向立法会提交修订条例草案。
家族办公室业务
46. 近年,家族办公室业务发展蓬勃,是财富及资产管理业重要的增长部分。为进一步推动香港的家族办公室业务,投资推广署将成立专责团队,在本港及其他主要市场加强宣传香港的优势,并为有兴趣来港营办的家族办公室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务。
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三跑道发展
47. 香港国际机场享有地理和管理优势,近年锐意革新,虽然新冠疫情重创全球航空业,但我们对于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仍充满信心,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亦明确提及香港的国际航空枢纽地位。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将按照原定目标,分别于2022年及2024年启用第三条跑道及整个三跑道系统,并预计于2023年完成「高端物流中心」及于2021至2027年分阶段完成「航天城」发展项目。
港珠机场合作
48. 机管局自2006年以专营权模式经营管理珠海机场,成绩理想。随着港珠澳大桥启用,为两地机场的进一步合作提供契机,通过结合珠海机场的内地航空网络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国际网络,可加强大湾区整体的航空优势,让香港可在航空产业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角色。我早前向中央政府提出一系列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建议,包括容许机管局以市场化规则入股珠海机场,让两个机场达至更好的协同效应。我感谢中央政府在我访京期间全面支持有关建议;国家民用航空局亦同意粤港两地可开展跨境商用直升机服务的筹备工作,强化大湾区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机场城市
49. 此外,为进一步发挥香港国际机场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功能,特区政府已接纳了机管局提出的多项建议:
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发展自动化停车场,供来自广东及澳门并经港珠澳大桥前往机场转飞海外或访港的自驾旅客使用。其中,「陆转空」旅客可以在自动化停车场停泊其私家车后,经位于机场限制区内的多式联运中转客运大楼,直接前往闸口登机而无需入境香港。而其他访港旅客,则可于泊车后经香港口岸旅检大楼办理过关手续进入香港;
推展「航天走廊」项目,将兴建连接「航天城」与香港口岸人工岛的桥梁系统,利用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加强整体交通网络及容量,将「航天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和香港国际机场连成一体。机管局下一步更计划将「航天走廊」的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延伸至东涌市中心,并整合机场岛东侧的沿海海滨道路,建立一个连接东涌市中心、机场岛及香港口岸人工岛的完整及环保的交通接驳系统;
在香港口岸人工岛兴建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及学员宿舍,加强人才培训,让更多香港青年加入航空事业;及
预留部分其他人工岛土地以发展空运物流和机场社区的相关支援设施等用途。
这个善用机场毗邻土地的创新构思,不单可为即将扩展的东涌社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亦为整个北大屿山注入新的发展元素和经济动力。机管局稍后会向社会介绍计划内容。
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创科现况
50. 香港的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海内外人才汇聚,研发氛围热烈,创业生态环境蓬勃,过去三年多,通过国家科技部的支持、特区政府高层督导、跨部门协作、千亿元投资,和落实我在《2017年施政报告》提出的八大政策方向,香港的创科发展可说是生机勃勃,甚至有人形容是开启了创科的黄金时代。各项取得进展的工作已详列于今年的《施政报告附篇》。
51. 新冠疫情让香港成功展示了如何应用科技解决问题。社会各界在抗疫过程中善用本地科研成果进行防控工作及应对疫情下的民生需要,我们亦把这些成果化为商机。
香港智慧城市蓝图
52. 自2017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以来,政府一直致力落实蓝图下的各项措施,整体进展良好。其中,2018年推出的「转数快」为香港的电子支付掀开了新的一页,现时每月交易数字超过1 200万宗,总额超过1,300亿元。我们在下月发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将提出超过130项智慧城市措施,目的是让市民更能感受智慧城市及创新科技为他们日常生活带来裨益。
53. 为进一步推动「智慧政府」以至整个社会数码转型,我们将于今年12月推出「智方便」,初期会提供20多项常用公共服务,包括网上申请续领车辆牌照及电子报税等,以及邀请其他公用事业在平台提供服务。我们期望商界能积极参与「智方便」平台。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54.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香港和深圳这两座毗邻城市的关系独一无二,且历久常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店后厂」,到今日在科技创新上强强联手,都是大有可为。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意港深政府可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实现「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我在访问深圳期间,亦与深圳市领导同意以创新思维、突破界限、资源共享的精神推动有关的工作。两地政府正研究在香港园区首批楼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创园区的部分地方,让有兴趣开展大湾区业务的机构和企业先落户深圳科创园区,因为在创科路上,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我们须不失时机,推动港深两地的创科产业生态链,为香港青年人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杰出创科学人计划」
55. 人才是创科成功的关键。过去几年,我们大幅提升本地研究生的资助和科技专才的培育。多位大学校长最近向我表示,由于近年本港的创科迅速发展,不少在海外工作的杰出科研人才,都有意到亚洲区发展,香港应把握机会为创科汇聚更多人才。我建议推出为期五年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估计将动用20亿元。
青年科技人才
56. 深圳拥有多间大型科技企业,在研发转化应用方面需要大量人手。最近有企业主动联络我表示乐意为香港有志投身科技的青年提供在大湾区的就业机会。我稍后在有关青年工作中建议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将特设数百个科技行业的名额。
投资基建 创新建造
57. 基建工程投资有利经济发展,并可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过往经验清楚说明因经济不景而压缩基建、停止造地,对经济和民生都有不良后果。为此,政府会继续投资基建,预计未来数年平均每年将超过1,000亿元,并致力令工程项目可以尽快开展。
58. 为了在短期内可推出更多可创造就业的地区民生工程,我们建议立法会批准把由整体拨款资助的每项小型工程开支上限由目前的3,000万元提升至5,000万元,相信可因此加快落实的都是一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例如学校和文康设施翻新,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道路、渠务及供水等小型工程。
59. 过去几年,发展局积极落实「建造业2.0」,令这个传统「地盘」行业变得「专业化」、「年青化」,并采用更多创新科技。在抗疫期间,利用「组装合成」建筑法极速完成的鲤鱼门度假村检疫中心,就获得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嘉许。为进一步推动建造业的数码化和革新,提升项目表现,我会在明年主持「国际建造领导高峰会」集思广益,共谋策略。
开拓市场 振兴经济
内销市场
60. 我在访京期间,向中央官员表达在内地设厂生产出口货品的港商因欧美市场呆滞而面对的困难。中央表示理解并同意协助港商拓展内销市场。其中,贸发局将联同广东省及有关商会推出一站式「GoGBA」平台,为港商提供全方位支援,涵盖大湾区市场及政策资讯、谘询服务及培训、以及企业推广、拓展和对接服务。此外,贸发局亦会透过培训和营运「网上香港设计廊」协助港商进军内地大型电商平台;及提高香港产品在这些平台的认知度和形象。与此同时,贸发局也会利用其在内地的实体网络,为港商提供商务支援,协助他们应对进口报关、物流配送、结算收款等营运事项。
「一带一路」建设
61. 我们会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一带一路」首选平台和重要节点,并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为业界开拓更大市场。特区政府正探讨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办高层圆桌会议,善用香港的国际经验和专业优势,探索优化现代企业管治及加强科研应用等工作,相互协作以提升「走出去」的竞争力;并于未来一年开展「内地企业伙伴交流及对接计划」,安排内地企业与香港专业服务界别交流对接,促成合作,并深化双方的能力建设,提升项目的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水平化。
62. 国家商务部将继续支持特区政府,鼓励香港企业利用内地于海外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发展业务,双方已选定了五个内地于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印尼这等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并以电子、玩具及电器产品业等作为试点推动行业。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63. 东盟十国、澳洲、中国、日本、南韩及新西兰共15个经济体刚于本月15日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协定」)。「协定」涵盖全球总人口约三成,国内生产总值总和亦占全球三分一。在「协定」下,超过90%的货物贸易最终可享有零关税待遇,势必增加区内贸易和投资和拉动全球经济增长。香港作为区内主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及交通枢纽,并已与「协定」中大部分成员,包括东盟十国、澳洲及新西兰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以及早与国家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我们具备条件参与「协定」。特区政府已于2018年向各缔约经济体表达加入「协定」的意愿,并会积极争取成为第一批加入「协定」的经济体。
粤港澳大湾区
64. 自2019年2月中央政府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各中央部委已出台多份支持大湾区金融、法律、专业服务发展等政策文件和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居住、学习的措施。我在月初与广东省及深圳市领导会面时,双方同意要大力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通关便利化、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合作、教育、人才培训和青年交流、共建优质生活圈等工作,具体的合作项目有:
支持香港保险业在CEPA框架下在大湾区内地城巿设立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港澳和内地居民提供谘询、理赔、续保等全方位支援;
尽快经广东省审批先行落实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行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香港公立医院使用的医疗仪器安排,并适时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医疗机构、药物及医疗仪器;
容许在香港已注册的传统外用中成药产品可通过简化的审批流程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
在「屯门 — 赤鱲角隧道」开通后,全力推进「大桥港车北上不设配额计划」,容许合资格的香港私家车无须配额,经大桥进出广东省,便利香港居民以自驾的方式到广东省作短期商务、探亲或旅游。粤港政府将参考计划在大桥的实施经验,积极研究把计划延伸至一个港深陆路口岸,让香港私家车可以穿梭粤东粤西;
完善港深陆路口岸,调整部分陆路口岸的功能及延长通关时间,逐步落实跨境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并马上与深圳市政府展开研究在位处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采用「一地两检」安排,以释放香港落马洲管制站超过20公顷土地作其他用途;
支持和协助多所本港大学在大湾区内的办学计划;
支持由特区政府推行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和「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
成立「泛大湾区外来投资联络小组」,由投资推广署联同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对口单位制定全面的联合外来投资业务建议,加强协同效应;及
通过香港赛马会及其在广州从化的马场,共同推进大湾区马产业发展。
支援旅游业
65. 旅游业是香港四大支柱行业之一,从业员人数接近260 000。自2019年下半年起,本港旅游业受到连番打击,跨境人流几近停顿,业务近乎冰封。因此,政府自2019年下半年已推出多轮针对性纾困措施帮助旅游业渡过寒冬。
66. 鉴于旅游业在未来一段颇长时间仍然面对严峻挑战,政府将会为业界推出额外的纾困措施。相关措施的总承担额接近6亿元,会惠及旅行代理商及其职员、主业为导游及领队的自由作业持证导游及领队、以接载旅客为主的旅游服务巴士司机。此外,待疫情缓和后,我们会开拓更多本地文化和绿色旅游资源以重振旅游业,以期扩阔海内外客源及为市民及旅客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及旅游消闲体验。持续的疫情将改变全球旅游局面,香港旅游发展局正趁机审视香港的旅游定位以应对未来挑战。我会在稍后访京时争取文化及旅游部继续支持两地旅游合作,并提升旅游业的质素。
会议展览业
67. 政府已经启动在「防疫抗疫基金」下设立的「会议展览业资助计划」,投入超过10亿元,在未来一年多为会展业注入动力。长远而言,我们对会展业仍充满信心。我们会落实把湾仔北三座政府大楼和港湾消防局用地重建为会展设施、酒店和甲级写字楼的计划,机管局亦会投资兴建亚博馆第二期。两个计划将合共增加超过四成空间。有鉴于在沙中线会展站上盖用地兴建新会议中心涉及多重技术困难、不确定的施工期和不合乎成本效益的考虑,我们决定把用地转作其他用途。
支援中小企
68. 为令中小企更快捷、容易申请多个政府支援企业发展的资助,我们成立了「中小企资援组」提供一站式的谘询及转介服务。我们计划扩大「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的资助范围,为期两年,以涵盖由具良好往绩的机构举办,以「本地市场」为目标及具规模的展览会,和由贸发局及有良好信誉和往绩的展览商举办的网上展览会,并放宽只限中小企申请的要求。
69. 为进一步鼓励专业服务业界在疫情稳定后加强向大湾区内地城市及海外市场推广香港的竞争优势和专业服务,我们会在「专业服务协进支援计划」下预留5,000万元,资助主要专业团体参与由特区政府、贸发局及驻海外经济贸易办事处(经贸办)举办的相关活动。
撤销非住宅物业双倍从价印花税
70. 过去一年,为协助减轻企业的财政负担和支援企业取得商业贷款,政府先后推出九成信贷担保产品和百分百特别担保产品,不少银行亦在金融管理局支持下提供延迟偿还本金安排。本会多位议员提出政府应撤销非住宅物业双倍从价印花税措施,利便企业出售非住宅物业套现,应付因经济不景而出现的财政问题。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最近按我的要求完成检讨这项于2013年推出,藉管理需求从而压抑非住宅物业价格大幅上升的措施。
71. 由于受经济下行及疫情不明朗等因素影响,过去一段时间非住宅物业的售价及需求均已显著回落,政府认为现时是适当时候撤销非住宅物业双倍从价印花税。为使有需要的业主即时受惠,行政会议今早已通过修订《印花税条例》,而我亦行使法定权力,以公共收入保障令让撤销非住宅物业双倍从价印花税由明天(11月26日)起生效。我们会继续留意非住宅物业的市场情况,在有需要时会再次采取合适措施,以确保市场的平稳发展。我亦必须强调,在现时房屋供应紧绌的情况下,住宅物业价格仍处于一般市民难以负担的水平,政府并无计划调整住宅物业的各项印花税安排。
5G网络建设和普及应用
72. 第五代流动通讯技术(5G)不单是通讯业的重要基建,更是推动整体经济升级转型的引擎。主要流动网络营办商的5G人口复盖率预计今年内可达九成。我们计划于2021年供应更多不同频带的5G频谱,在速度、容量和复盖等多方面满足各种5G应用的需要。此外,我们一直与两家卫星营办商商讨将其位于大埔的卫星测控站迁往舂坎角电讯港,预计四年内可完成搬迁重置有关设施,届时各流动网络营办商可更全面有效应用5G频段及改善复盖。
73. 为进一步推动5G应用的发展,我们已延长在「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资助计划的申请期半年至明年5月,并且与多个公营机构合作,鼓励各行各业运用5G技术。我们亦会促进政府部门及公营机构尽早引入5G技术及应用。
创意产业
74. 创意产业凸显香港中西文化交汇的人文面貌,有助香港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国际城市,也是香港多元经济的新动力。我在2018年及2019年分别向「创意智优计划」及「电影发展基金」注资了10亿元,业界反应踊跃。
75. 疫情令全球电影业大受冲击,有关的经济活动几乎陷入停顿。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商经局)因此在本年7月中宣布在「电影发展基金」预留约2亿6千万元,推出多项措施涵盖电影行业不同层面的需要,为行业保留人才及注入新动力。
76. 过去两年多,「创意智优计划」新收到申请约200宗,至今已拨款超过8亿元。政府对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承诺及决心不变,我建议向「创意智优计划」再注资10亿元,进一步推动香港创意产业发展,以及为业界在疫情下适应新常态带来的冲击提供支援。
艺术科技
77. 随着科技发展,艺术与创新科技的融合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加上疫情期间,科技应用使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多种不同形式的视觉和表演艺术。科技应用扩阔了艺术的创作空间,为艺术和创意产业带来新机遇。凭借香港艺术家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艺术科技(Art Tech)在香港大有可为。
78. 推动艺术科技需要跨政策局合作,我已指派民政事务局局长牵头成立包括创新及科技局、商经局及教育局的专责小组,并邀请相关界别代表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制订发展及推广艺术科技的策略和措施。政府会更积极推动有关界别向「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创新及科技基金」、「电影发展基金」和「创意智优计划」申请拨款,进行科技与艺术互融的发展和推广计划。我们已为此在各基金预留合共1亿元,亦会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作实验用途。
法律服务
79. 香港作为国际法律枢纽,有迫切需要加强业界能力,利用现代科技提供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继在第二轮「防疫抗疫基金」下设立「法律科技基金」和「新型冠状病毒网上争议解决计划」后,律政司将积极研究发展「香港法律云端」,一个配备先进资讯保安技术的线上设施,为本地法律及争议解决业界提供安全稳妥及可负担的资料储存服务,继而促进香港整体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的长远发展。
渔农业
80. 政府致力推动渔农业迈向高增值及可持续发展,我们会在古洞南设立农业园,协助培育农业科技和农场管理现代化,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援。农业园第一期工程即将展开,预期明年至2023年分阶段完成。渔业方面,政府自今年年初恢复签发新的海鱼养殖牌照,同时筹备于本港水域四个地点设立新养殖区,增加养鱼产量,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正在进行,预计2022年完成。我们亦支持香港渔民参与在大湾区的深海养殖产业发展,去年已经与广东省政府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并会透过「渔业持续发展基金」提供支援,以及设立现代化的示范养殖场,帮助业界转型至深海养殖。
重建海内外信心
81. 去年发生的社会动荡打击了香港在国际间和内地的安全城市形象,而部分外国政府及政治组织对中央订立《香港国安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就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决定的无理抨击和诋毁亦损害了海外企业对香港法治、自由的信心。我们须把握时机,驳斥谬误,努力解说,对外重新展现我们的独特优势和非凡魅力。待疫情稳定下来后,我们将推出大型的海外宣传推广策略,向全球的商务人士、投资者、企业家、研究人员和人才推广香港。
82. 此外,为恢复内地各界对香港的信心,特区政府五个驻内地办事处会善用多元平台在各地展开宣传工作,加强在内地的推广工作。
(六) 增加房屋与土地
房屋供应
房屋政策及理念
83. 房屋是香港众多问题的症结:它既是市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生活条件,也是达至「安居乐业」民心所向的基础。对基层及低收入家庭,由政府资助的房屋是有实效的扶贫措施;对于中产及小康家庭,自置物业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的盼望;对于整个社会,房屋除了是供求问题,也是一个公义和分配的问题;对于管治,房屋问题未能解决,社会难以长治久安。
84. 根据定下的政策,我们把「绿表置居计划」(「绿置居」)和「白表居屋第二市场计划」恒常化,并推出港人首次置业(「首置」)先导项目,丰富了房屋阶梯;提升公营房屋占新供应的比例由六成至七成;将资助出售房屋的售价与市场脱钩,改为定于市民可负担的水平;赋予市区重建局(市建局)协助提供「首置」的社会任务;及修订香港房屋协会(房协)兴建资助房屋的地价安排,让房协可以多供应公营房屋。对于轮候公屋家庭和其他居住环境恶劣的市民,当他们未能踏上房屋阶梯前,政府承诺三年内提供15 000个过渡性房屋单位、即将试行为长期轮候公屋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现金津贴,以及研究为「劏房」实施租务管制。部分改革措施突破政府的一贯思维,作为行政长官,我有时都要力排众议,为的只是一个信念:安居对香港市民实在太重要了!
长远房屋策略
85. 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房屋供应已初见成果。我现公布按稍后运输及房屋局(运房局)发表的2020年《长远房屋策略》(《长策》)报告,我们已全数觅得兴建316 000个公营房屋单位的330公顷土地,可以满足未来十年(即2021/22至2030/31年)约301 000个公营房屋单位的需求,供应主要来自东涌填海、古洞北╱粉岭北和洪水桥╱厦村等新发展区的农地和棕地、多幅改划作公营房屋的用地、九幅分别位于启德和安达臣道石矿场改拨为发展公营房屋的用地、粉岭高尔夫球场部分用地,以及多幅完成检视具房屋发展潜力的棕地群。
增加资助房屋供应
「居屋」及「绿置居」
86. 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于上月初截止申请的「居屋2020」,提供约7 000个单位,定价为市价六折,超额认购33倍;而由于「绿置居2019」约3 700个单位正在进行选楼,下一年度的「绿置居」约4 700个单位将于明年分期出售,当中首批约2 100个单位预计于明年5月推出。
出售「租者置其屋计划」回收单位
87. 我在去年《施政报告》中建议房委会积极部署,加快出售位于39条「租者置其屋计划」屋邨的回收单位。房委会已于今年7月通过,将这批回收单位于每年的「居屋」和「绿置居」销售计划中一并出售,让合资格的绿表申请人购买。房委会现正进行准备工作,将至今已回收的700多个单位与下一期「绿置居」一并推售。
市建局「首置」项目
88. 市建局正积极履行新任务,在其重建项目中,提供更多「首置」单位。市建局已决定将「焕然懿居」毗邻的重建项目订为另一个「首置」项目,估计可在2024年推出约260个单位。
重建石篱中转屋
89. 房委会已对石篱中转房屋的楼宇状况作全面结构勘察,认为继续保存到超逾2022年并不符合成本效益。房委会辖下策划小组委员会已决定于2022年年底清空石篱中转屋,把用地作公营房屋发展,估计可于2028年完成重建。如获放宽有关规划限制,预计可提供约1 600个单位。
重建房委会工厂大厦
90. 就去年《施政报告》提出研究重建房委会旗下六个工厂大厦为公营房屋,房委会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其中三幅用地可用作发展公营房屋。房委会预计于2021年第一季完成所需研究,随后会根据《城市规划条例》进行改划土地程序,估计可于2031年提供合共超过3 000个公营房屋单位。
重建大坑西邨
91. 经过政府协调推动,我们欣悉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已与市建局达成合作推展大坑西邨重建计划的意向,以充分善用有关地段的发展潜力及早日改善屋邨设施。根据双方的初步估算,重建后的大坑西邨项目可提供超过3 300个单位,较现时的1 600个单位增加约一倍。
过渡性房屋
92. 本届政府大力推动过渡性房屋发展,目的是透过善用闲置土地及建筑物,为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提供短期居所。这计划亦得到物业及土地拥有人、参与兴建和营运的非政府组织的鼎力支持。在运房局过渡性房屋专责小组的推动统筹下,计划在过去一年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总的来说,连同正深入研议的3 400个单位,我们已觅得可在未来三年内提供13 200个单位的土地,距离15 000个单位的承诺只差12%,我们会继续努力。政府亦建议向相关资助计划额外注资33亿元,令政府总承担金额增至83亿元,至今已批出超过22亿元资助。
93.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令不少酒店和宾馆面临关闭结业的危机,政府会实施先导计划,资助非政府组织租用合适和入住率偏低的酒店和宾馆单位作过渡性房屋用途。运房局计划向「关爱基金」申请资助推行先导计划,务求短时间内推出,以增加过渡性房屋的供应。
现金津贴试行计划
94. 除了多管齐下增加供应外,政府亦以破格思维同意试行以现金津贴纾缓基层家庭因长时间轮候公屋而面对的生活压力。试行计划将会为非居于公营房屋、非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而轮候公屋超过三年及并未被首次编配公屋的合资格「一般申请住户」(即二人或以上家庭和长者一人申请者)提供现金津贴。初步预算会惠及约90 000个「一般申请住户」。政府现正制订计划的执行细节和详情,目标是于2021年年中起接受申请,并于7月开始派发现金津贴。
研究「劏房」租务管制
95. 为居住在私营楼宇,特别是「劏房」的轮候公屋家庭提供现金津贴,其中一个争议点是租客并无足够保障。我同意须研究有关问题。「劏房」租务管制研究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已于今年4月成立,并于7月设立三个专题小组委员会探讨与「劏房」有关的社会、经济、法律等课题,及委聘顾问进行研究,就应否及如何进行「劏房」租务管制现正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工作小组的目标争取在2021年第一季完成研究,并将报告呈交政府考虑。
房屋问题的症结
96. 经过了本届政府对房屋理念和政策的调整,香港整体公营房屋供应变得更丰富多元。归根到底,香港的房屋问题核心是建屋土地不足。只要大家同心协力,配合政府多管齐下开辟土地的策略,支持各项增加土地供应的短、中、长期措施,房委会、房协、市建局,以至私人发展商都有建屋的能力和容量。因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见到建筑成本正向下调整,建造界人手亦比以往充裕,实在是造地建屋的大好时机。有了充足的供应,相信物业价格亦会渐趋稳定。
土地供应
造地工作 渐具成果
97. 增加土地供应一直是本届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以政府主导用地规划和基建配合作施政方针,大刀阔斧地开拓土地作兴建房屋及发展经济之用。近年造地工作成效和政府就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建议的八个优先研究和推行的选项的最新发展,已详列于今年的《施政报告附篇》。
98. 运输基建有助释放土地发展潜力,对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至为重要。新界西北及新界北部均有巨大发展潜力。因此,政府会加紧落实北环线铁路项目,配合古洞北新发展区公营房屋入伙,以及带动新田、牛潭尾及凹头一带的发展。政府至今在沿线附近物色到总面积约90公顷(相当于四个太古城)的房屋用地并陆续进行研究,当中包括新田╱落马洲枢纽,若落实北环线,这些土地可望带来超过70 000个房屋单位。
港铁小蚝湾车厂用地
99. 我们已就港铁小蚝湾车厂用地上盖发展制订了分区计划大纲图,根据最新评估可望在中长期提供约20 000个单位,当中约一半会是资助出售房屋单位。这是继80年代的港岛线康山发展后,40年后另一个利用铁路设施上盖发展,提供公营房屋的铁路项目,凸显本届政府加大公营房屋供应的决心。
重建市区寮屋区
100. 收回三个位于茶果岭、牛池湾和竹园联合村的市区寮屋区,并重建为高密度公营房屋的研究进度理想。由于房协不论在建屋,以至安置居民、综合社区规划等方面都富有经验,我们将邀请房协负责执行这三个项目。我们正争取明年上半年陆续展开土地改划工作。如过程顺利,可望2025年分阶段进行地盘平整和基建工程,三个项目预计合共带来6 300个公营房屋单位。
释放私人土地发展潜力
101. 私人拥有的土地一向是房屋供应的重要来源。政府已于今年5月推出为期三年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并正与有兴趣的土地拥有人作初步探讨。另外,发展局已按去年《施政报告》提出,检视已规划作高密度房屋发展而未有确切发展计划的私人土地,评估当中哪些适合作公营房屋发展,预计于今年年底前完成这项工作。发展局将会成立「项目促进办事处」,负责跟进较大规模的私人住宅用地规划地契修订和其他发展审批申请直至项目正式动工,协调各个参与审批项目的部门加快审批流程,并协助解决争议,包括及早把未能解决的事项提交高层寻求指示。
屯门西发展
102. 已定于今年年底通车的「屯门 — 赤鱲角隧道」和已进入详细规划及设计阶段的港铁屯门南延线会为发展屯门西部提供契机。我们正继续筹划就龙鼓滩(涉及约220公顷)近岸填海和屯门西沿海(涉及约220公顷)地区发展潜力进行规划及工程研究。我们亦会藉这项研究检视内河码头的需要,以提升屯门西地区作住宅发展及╱或其他更有效益用途的潜力。
「明日大屿愿景」
103. 上述各项多管齐下的开拓土地工作无疑会提供跨越目前《长策》十年期的部分中期房屋供应,但难以完全满足中、长期市民的住房需求,更遑论建设更宽敞的生活环境。在众多土地供应选项中,「明日大屿愿景」规模最大、可提供的土地最多,目前申请拨款的是涉及1 000公顷填海及相关策略性交通基建的中部水域人工岛研究。这个原属2011年「优化土地供应策略」内东大屿填海的构想,已在社会酝酿讨论接近十年,不应再旷日持久。只要大家客观、持平,心系香港的长远利益,就应该明白「明日大屿愿景」涉及的中部水域人工岛填海有多方面好处,包括开发新的土地(而非只是把现有土地由一个用途改为另一个用途)、增加以七成公营房屋为比例的房屋供应、通过连结港岛、北大屿山以至屯门沿海地带的道路和铁路,完善香港整体交通网络及解决新界西北交通挤塞、建设近零碳排放的宜居社区、提升北大屿山的商业发展潜力,以及吸纳本港建筑填料而避免了运往境外填海的环境问题。从财务上而言,项目亦是切实可行,会为香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104. 虽然研究项目已于去年5月获立法会工务小组支持,但至今仍未能取得拨款。为了香港的未来,本届政府不会放弃「明日大屿愿景」的工作,我们会努力争取尽快开展有关研究,但我承诺在研究过程中,政府会继续聆听各方意见,并积极探讨创新的融资方案。
理顺从简 加强协调
105. 全力觅地造地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快土地发展程序,因为政策不协调、审批繁复冗长,直接拖慢「生地」变「熟地」和住宅落成速度。由发展局及其辖下规划署、地政总署和屋宇署组成的「精简发展管制督导小组」(督导小组),过去两年多专责统一和理顺上述三个部门审批私人发展项目的标准和定义,并避免重复审批,至今经谘询业界后已推出有关建筑物高度限制、园景要求、绿化上盖面积等七项精简措施,亦会在未来数月推出有关总楼面面积计算等措施。
106. 土地发展不单牵涉上述三个部门的审批,要加快的也不只是私人项目,事实上,政府牵头的发展项目以公营房屋为主,更有需要压缩发展时间表,否则难以缩短公屋轮候时间。因此,我已授权发展局局长扩阔其督导小组的组成和工作范围,包括纳入发展局以外的审批部门;以便更全面地检视政府和私人项目的发展审批程序,以及理顺各个政策局之间与发展相关的规定,例如检视各项技术评估的要求是否清晰和合宜。我会亲自督导增加土地供应的内部协调,确保所有相关政策局和部门全力以赴,以排除万难、创新思维的精神,大刀阔斧,勇于承担的态度,把加大加快房屋供应视为首要、优先的工作目标。
(七) 建设宜居城市
发展与保育
107. 增加土地和建设优质生活环境并无矛盾,事实上,更充足的新增土地,将令我们更有条件保留郊野公园、承传天然和文化遗产,以及解决旧区过份挤迫的问题。我在担任发展局局长期间,就以发展与保育并重推城市建设,让香港市民和游客既可陶醉于闹市海港,也可流连在旧城窄巷。
活化旧区
108. 十年前,政府先后推出「保育中环」和「起动九龙东」两个大型的旧区活化计划,落实了「地区为本」的发展模式。今日,多个「保育中环」的活化历史建筑项目相继落成,包括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最高级别卓越奖项的「大馆—古迹及艺术馆」;而「起动九龙东」亦成功将观塘、九龙湾及启德一带建设为本港第二个核心商业区,把区内商业总楼面面积增加七成至现时的290万平方米,两年内更会增至约350万平方米,规模足以媲美中区核心商业区。
「跃动港岛南」
109. 总结了以往经验,我们建议推行「跃动港岛南」计划(Invigorating Island South),将南区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魄力、劲力,适合工作、居住、创意及消闲玩乐的地区。
110. 港岛南区过去受道路和交通基建限制而未有较清晰的发展定位。港铁南港岛线(东段)于2016年开通后加强了黄竹坑、香港仔以至鸭脷洲等地区的对外连系。南区拥有优美的天然地貌,海陆景色宜人,拥有著名的景点如海洋公园、四个郊野公园、多个沙滩及海岸保护区,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潜力。
111. 构思中的「跃动港岛南」计划,包括以下重点项目:
制订海洋公园的重生方案,主力深化和善用海洋公园在教育和保育方面的优势,并利用其天然景观及近海的有利位置,以及将于明年夏天启用的水上乐园,提供多元化的娱乐消闲及旅游体验;
活化珍宝海鲜舫这个历史悠久的香港地标。拥有海鲜舫的业主最近已同意无偿捐赠海鲜舫给海洋公园,政府将推动海洋公园和非政府机构协作,以非牟利方式令海鲜舫在香港仔避风塘重生,成为南区一个富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
提升香港仔及黄竹坑一带的文化及消闲设施,包括香港仔避风塘和海滨长廊、鸭脷洲大街等,让市民和游客体验当地的渔村风貌、历史文化及生态旅游;
利用其近海优势,以海洋公园为核心,开拓连接其他地区及岛屿的海上旅游路线,并研究扩大香港仔避风塘范围及增加船只停泊区,并在沿岸提供更多登岸设施等;
研究在已复修的石澳石矿场以公私营合作方式发展水上运动中心,为运动员和爱好水上活动人士提供先进的训练设施;
透过政府的活化工厦政策加快黄竹坑旧式工厦的重建或改装,为各新兴行业及文化艺术提供更多营运空间;
研究有否重建或整合区内现有「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或设施的空间,以推动「一地多用」;
善用黄竹坑站上盖大型发展项目两年后入伙的契机,采取「地方营造」的手法,美化公共空间和市容,并透过小型工程,提升黄竹坑商贸区及附近海滨地区的行人畅达性,以及改善深湾道及布厂湾一带的步行环境。参考「起动九龙东」计划的成功经验,我们会在发展局内成立跨专业团队,与持份者互动合作,统筹及落实「跃动港岛南」的各个项目。
加快活化老旧的工业区
112. 我在《2018年施政报告》公布多项活化工厦的措施,其中增加旧工厦重建后的最高核准地积比率两成深受欢迎。城市规划委员会至今已批出超过30项重建工厦申请,可望提供约600 000平方米新的商用或工业楼面,而土地业权人亦已陆续向地政总署提出契约修订申请。为加快有关工作,发展局会推行一项「标准金额」征收补价的先导计划,发展局正联同地政总署制定新计划的详情,目标是于2021年年初推出。
市区更新
113. 在政府的支持下,市建局近年采取「规划主导」、「小区为本」的方针去处理市区更新工作。这模式的好处是不将项目局限于拆卸改建个别单幢式楼宇,而是藉重建的契机重新规划区内交通路线、行人设施、绿化休憩空间等,以缔造更以人为本的社区和为居民带来更大裨益。观塘市中心这个市建局历来最大的单一项目,正朝这方向迈进。待未来数年五个发展区陆续竣工后,观塘市中心将展现全新面貌,市建局会以同样的市区更新手法改善九龙城、土瓜湾、油麻地及旺角等旧区。
交通运输
提升本地交通基建
114. 政府一直致力推动交通基建和为市民提供可靠及可负担的交通服务。我们正积极推展多项新铁路项目:港铁公司正就东涌线延线及屯门南延线展开详细规划及设计工作;我们会加紧落实北环线,务求在短时间内亦展开详细规划及设计工作;为配合重建华富邨和「跃动港岛南」发展,港铁公司将于本年年底向政府提交南港岛线(西段)项目的建议书,有关部门会随即进行研究,适时推展项目。
115. 此外,政府会进行一项全面的交通运输策略性研究,包括调查市民最新的出行习惯,参考和引进合适的创新交通模式和技术,提升公共运输服务满足市民的需求的同时,更有效分配不同交通资源,以支持可持续发展,及促进大湾区内的人流和物流。同时,我们会进行《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探讨铁路及主要干道基建的布局,以及为走线和配套设施进行初步工程技术评估,让大型运输基建的规划能配合甚或预留容量以满足香港整体长远土地发展的需要。
发展环保交通
116. 为配合「起动九龙东」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已大致完成九龙东环保连接系统的详细可行性研究。研究建议在区内推展「多元组合」模式的环保连接系统,比单一的基建更为有效和可取。拟议的「多元组合」模式环保连接系统,包括在区内新增巴士╱专线小巴路线;发展自动行人道网络串连启德前跑道区、九龙湾行动区和港铁牛头角站;打造贯通启德发展区内海滨长廊和休憩用地的行人与单车共用的共融通道;建造高架园景平台连接港铁观塘站,以及在启德发展区设置水上的士站。发展局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公布有关详情,并收集公众对拟议「多元组合」模式环保连接系统的意见。
提升的士服务质素
117. 持续的疫情令的士业大受打击,本届政府决定暂时不再推动引进专营的士的工作,而会加大力度与的士业界携手提升的士服务质素,包括透过善用科技及举办嘉许计划等,鼓励的士司机及车队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此外,运房局正筹备修订法例,分别就非法载客取酬及与的士服务有关的违法行为提高罚则,以保障乘客。
智慧出行
应用科技
118. 除了持续提升公共交通基建和服务外,特区政府一直致力推动「智慧出行」,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智慧出行」的其中一项重点是透过应用科技纾缓公众泊车位不足的问题。就此,运输署正积极推展六个自动泊车系统先导项目,并刚于9月底就荃湾海盛路首个先导项目公开招标,系统可望于明年投入服务。
「香港好‧易行」
119. 政府一直推动「香港好‧易行」,以缔造行人友善环境,鼓励行人安步当车。政府正积极在九龙东推动「易行」,改善九龙湾和观塘商贸区的行人设施,以及绿化及美化街景等。同时,我们会继续完善金钟、湾仔北等地区现有行人连接系统,包括透过和记大厦和金钟廊重建、连接海富中心和添马天桥的政府工程,以及在「促进私营机构提供行人连接计划」下太古广场至夏悫花园天桥网络的行人连接等,完善金钟一带的行人连接系统。
优质海滨及公共空间
海滨长廊
120. 过去三年,新落成的海滨长廊长达五公里,令维港两岸成为「人气」公共空间。待获65亿元专项拨款支持的13个大型项目落成后,维港海滨会由现时的23公里增至2028年的34公里,两岸亦会增添35公顷具地区特色的优质公共空间。明年展开的海滨工程,包括全长两公里、阔10米的东区走廊板道,连接铜锣湾至鰂鱼涌和西营盘东边街北的海滨公园。我们争取于2024年分阶段完成这两个项目。
完善单车径网络
121. 随着上水至元朗余下一段单车径启用,连接新界东西由马鞍山至屯门全长约60公里的单车径已于9月全面开通。荃湾青荃桥至湾景花园一段两公里的单车径则于明年初开放,而荃湾至屯门段余下约20公里工程亦会继续推展。市区方面,启德发展区总长13公里的行人及单车共融通道,会分两阶段建造。首阶段7.5公里预计于2023年落成;余下5.5公里将在2025年后启用。此外,13个大型海滨发展项目亦会融入单车径设计。
文化及体育
文化新地标
122. 我们锐意发展文化和体育,提升香港成为令人向往的国际大都会。西九文化区糅合本地传统特色和国际元素,正发展成为香港文化新地标。未来两年,西九文化区内两座博物馆,即展现当代视觉艺术文化的M+和呈献中国艺术文化珍品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会相继落成启用。连同已于去年重新开放经扩建的香港艺术馆,将为香港的视觉艺术揭开全新的一页。三间馆藏和策展风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肯定会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丰盛的文化之旅。
启德体育园
123. 启德体育园建成后将是全港最大的体育设施,按目前工程进度,可望于2023年竣工。政府会促进体育园的营运机构与体育界协作,充分利用园内的先进设施,进一步推动体育运动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同时为香港培育更多体育人材,提升专业水平。
环境及自然保育
环保蓝图
124. 近三年间,香港在改善空气质素、保育生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碳,以及建设转废为材及污水处理基建等多方面,取得良好进展。环境局正透过不同环保新措施,如资助现有私人屋苑停车场安装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扩展全港18区回收网络,以及推出「低碳绿色科研基金」等,支持「绿色复苏」,这不单可持续改善本地环境质素,同时还可创造绿色就业及经济机遇,预计这些措施共可带来数以千计的职位。未来一年,环境局计划推出废物管理长远策略蓝图、本港首份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等,为停售传统燃油私家车筹划目标及更新《香港清新空气蓝图》。
迈向碳中和
125. 近十年,政府拨款超过470亿元,推行各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措施、推广电动车船,以及引入创新转废为能和转废为材设施,以协助减废减碳;而两家电力公司在上个及今个发展计划中,十年间投放于减碳的主要项目合共约390亿元。我们正按着《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迈向相比2005年基准年减少65%至70%碳强度的2030年目标。事实上,香港的碳排放量已在2014年达峰,人均碳排放峰值为6.2公吨,2018年人均碳排放降至5.4公吨,相较2005基准年下降约36%。社会上有普遍期望,香港要进一步深度减碳。
126.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国家主席习近平较早时在联合国发言,表明中国会努力争取在2030年碳排放量达峰,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承诺,深受各地政府和国际环保组织欢迎。在香港,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刚就长远减碳策略向特区政府提交报告,我现宣布香港特别行政区将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此目标,政府会在明年年中更新《香港气候行动蓝图》,定下更进取的减碳排放策略和措施。
127. 我们会研究各种减碳方法,包括探索不同零碳能源和减碳技术、提高新建和现有建筑物的能源效益、推动零碳车辆和绿色运输,以及兴建具规模转废为能设施等。为缓减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我们需要透过更严格的能源效益标准等方法来减省能源需求,并且推动社会各界全力配合,实行低碳生活和经济转型。我们亦会发展绿色金融以增加有助减碳的投资,建构低碳和更具气候变化抵御力的经济体系,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等。我诚邀各界同心协力,携手推动香港低碳转型,朝着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迈进。
废物管理
128. 相对于减碳的成绩,减少废物仍是香港一大挑战。政府于两年前向立法会提交了《2018废物处置(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修订)条例草案》(《条例草案》)。减废是全球大势所趋,有助减碳以应对气候变化,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是推动减废的「火车头」,不仅有助驱动企业和公众实践减废回收,而当回收物的质与量得到提升,将有利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及创造绿色就业。我欢迎立法会内务委员会决定于本立法年度再次成立法案委员会审议《条例草案》,并希望《条例草案》能早日获得通过。环境保护署已陆续开展推动减废及回收的配套措施。
129. 为使本地废纸回收出路更多元化,政府正多管齐下,包括推出「废纸收集及回收服务」计划,及计划在屯门环保园招标以设立现代化纸浆生产设施。最新的废纸回收制浆技术,好处是令用地更具效益、更节省能源和营运成本,而纸浆成品一般不受进口限制,因此更切合本港情况和更有效地转废为材。我们预计将在2021年上半年招标,纸浆生产设施在2024年或之前开始运作。
(八) 持续改善民生
福利及医疗开支增长
130. 本届政府对建立关爱社会,照顾弱势社群的承担,可见于资源的投入。用于社会福利和医疗的政府经常开支由2017-18年度分别653亿元和626亿元,上升至2020-21年度的939亿元和871亿元,年均增幅为12.9%及11.6%。除了经常开支,我们亦为增加设施提供非经常拨款,包括额外3,000亿元用作公营医疗和医疗教学设施和200亿元购置私人处所作福利服务用途。
落实进一步改善民生的措施
131. 我在今年1月提出了多项进一步改善民生的措施,虽然新冠疫情令本港经济和公共财政出现剧变,政府仍会审慎推进相关项目,其中与基层家庭住屋相关的「租管」研究和津贴计划已经展开,而增加法定假日日数使其与公众假期日数看齐,亦已正式进入劳工顾问委员会商讨阶段。我殷切希望能为这个争议多年的劳工福利事项划上劳资双方可接受的句号,并争取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把赋权法例草案提交立法会审议。至于近日备受关注的2元乘车优惠计划,政府已大致完成内部评估,在能有效打击和防止滥用的前提下,我们会把所需拨款纳入2021-22年度财政预算案,希望在该年度内逐步落实。
公营房屋额外总楼面面积作福利用途
132. 除了购置私人处所作福利服务用途外,我认为确定在未来公营房屋项目中设立社福设施,是务实可行的方法。我会邀请房委会及房协联同发展局研究为这些房屋项目增加地积比率以供应约5%总楼面面积作社福设施用途。当然,由于房屋供应紧绌,这个建议不应影响项目原本的建屋量。
加强应对失业情况
劳工情况
133. 受到全球及本港疫情的影响,香港劳工市场面对巨大压力。要助劳工走出困境,政府须竭力恢复经济、开创就业机会、增加培训及再培训机会、加强人力配对的工作和优化社会福利制度的安全网。
创造就业
134. 我们在第二轮「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的「创职位」措施,为不同学历及技能人士提供合共30 000个有时限的就业机会。现时已在公私营机构创造约29 000个职位,其中超过10 000个已入职。我留意到一些前景较好的行业计划特别受欢迎,例如由金融发展局获拨款1亿8千万元推行的「金融服务业创职位计划」(FIRST),合共1 500个由政府补贴雇主每月10,000元的就业名额,在计划推出三个星期内已接近全数获合资格的金融业务公司成功申请。
135. 有见及此,政府会创造更多行业为本的就业机会,给有志投身该行业的人,特别是近年毕业的青年人。计划的行业包括:
绿色行业:在未来数年投资一系列环保项目,估计可创造4 000个涉及科研、建筑和工程、回收及运输的就业机会;
建造行业:除了已规划的大型工程,我已要求各工务部门全速开展各类政府建筑物及设施的翻新、维修和保养,加快公众街市的翻新和小型改善工程,而房委会亦会增拨资源,改善公共屋邨的环境及公用设施;
创科行业:香港发展创科,需要更多科技人才,但短期而言,更多入行的职位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大型科技公司。政府会提供工资补贴,由香港科技公司招聘员工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汲取经验;
物管行业:政府正与大型物管公司合作,资助他们聘用更多有意在物管业发展的青年人,并藉此提升行业的专业化和吸引力;
创意行业:政府会善用各个支持电影、设计、文化艺术、艺术科技发展的基金,并考虑同样提供工资补贴,让更多有志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士入行;及
法律专业:香港作为国际法律枢纽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加上刚在大湾区落实的律师专业服务开放措施,香港需要培育更多法律专才。
「特别‧爱增值」再培训计划
136. 政府与雇员再培训局(再培训局)商讨后,会进一步加强支援受经济不景影响的雇员。在今年年底第二期「特别‧爱增值」计划完成后,再培训局将紧接于明年1月推出第三期的「特别‧爱增值」计划,为期半年至2021年年中。新一期计划会较第二期计划下提供的10 000个学员名额增加一倍,让20 000名学员接受再培训,并在培训期间获得津贴。计划对学员不设学历限制及鼓励他们参加跨行业的培训,协助他们早日重投就业市场。
配对人力资源
137. 虽然失业率持续高企,但部分行业仍面对人手短缺,因此劳工处会加强做好雇主和待业人士之间的配对工作,强化与有招聘需要的雇主联系,并举办更多专题式招聘会,以协助求职人士就业。同时,我们会鼓励长期面对人手不足的行业雇主,包括护理业,参与再培训局的「先聘用、后培训」计划。鉴于安老院舍前线护理员人手紧张,我们会研究调整计划中培训及工时的安排,以吸引人员入职。我们亦会安排雇主同时参与劳工处的「中高龄就业计划」,申领在职培训津贴。
优化社会福利安全网
138. 政府的综援计划一直有效地发挥其安全网功能。随着本港失业率由2019年年底开始上升,失业综援个案亦开始增加,过去12个月(至今年10月底),失业综援个案总数增加了接近55%。由此可见,在疫情和经济下行时,失业人士视综援计划为安全网。为协助更多失业人士及其家庭,政府今年6月1日在综援计划下设立为期一年的「援助失业人士特别计划」,把适用于身体健全申请人╱受助人的资产上限暂时上调一倍。为进一步支援失业人士,我们将推行一项新安排,在综援系统完成必须的调整后,身体健全的综援申请人╱受助人的所有保险计划现金价值将会获豁免计算为资产,为期一年,以协助更多失业人士渡过经济难关。
纾缓交通费负担
139. 为纾缓市民在疫情期间的交通费负担,政府早前推出一项临时特别措施,于今年7月至12月期间暂时将「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的每月公共交通开支水平由400元放宽至200元。我决定延长有关措施六个月。换言之,在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政府将继续为每月公共交通开支超出200元的市民提供三分之一的补贴,每月补贴上限为400元,预计每月可惠及约380万名市民。此外,港铁公司与政府磋商后,决定将原定于今年年底结束的车费八折优惠延长三个月至2021年3月。
将「短期食物援助服务计划」恒常化
140. 为支援难以应付日常食物开支的个人及家庭,社会福利署(社署)由2009年2月起推行「短期食物援助服务计划」。计划有助补足其他扶贫措施及协助弱势社群应对财政困难。政府会在现有服务合约完成后,即从2021年8月开始,预留4亿1千5百万元的经常开支,将计划恒常化。
支援残疾人士及其照顾者
141. 为加强对残疾人士及其照顾者的支援,我们除继续按《残疾人及康复计划方案》推展各项康复计划外,为进一步纾缓照顾者的压力,我们将会在来年推行多项额外措施,包括透过「私营残疾人士院舍买位计划」增设暂顾服务宿位;在有剩余宿额的特殊学校附设宿舍部提供暂讬宿位服务;以及在足够空间的情况下,安排有需要到日间配对展能中心接受服务的舍友留在其严重弱智人士宿舍接受服务。此外,劳工及福利局正进行一项深入研究,为拟定全面的照顾者政策和相关先导计划提供实证为本的基础。
医疗卫生
地区康健中心
142. 本届政府重视基层医疗健康发展,首间位于葵青区的地区康健中心已于去年9月投入服务,而另外两区和九区已分别批出营办合约或落实选址。食物及卫生局会研究就康健中心设立公私营协作先导计划,为初次确诊患糖尿病或高血压的康健中心会员提供受资助的医务谘询服务,以进一步加强慢性疾病治理的措施,及纾缓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
优化「长者牙科服务资助」计划
143. 「关爱基金」下的「长者牙科服务资助」计划惠及超过50万名65岁或以上的低收入长者。我们计划扩大资助范围,让有需要和符合资格的长者获得更适切的牙科护理服务,包括:
增加可获资助的诊疗分项,包括移除牙桥或牙冠和根管治疗(杜牙根)服务;
为已享用计划服务最少五年并年满75岁的长者提供第二次免费镶配活动假牙及其他相关的牙科诊疗服务。
精神健康
144. 去年的社会事件,加上自今年年初起持续的新冠疫情,为部分市民的精神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政府决定由「禁毒基金」提供3亿元额外资源,加强于社区支援有需要的市民,并提高大家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药物资助及对不常见疾病患者的支援
145. 政府和医院管理局于2019年年初推出措施优化「撒玛利亚基金」和「关爱基金」医疗援助项目的经济审查机制,以减轻病人家庭的药费负担。在检视措施成效后,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机制。现时,「撒玛利亚基金」和「关爱基金」医疗援助项目分别涵盖48及34种药物。我们会继续按既定机制增加两个基金下涵盖的药物及放宽现有药物的临床准则,以加强支援癌症病人及不常见疾病患者的需要。
加强支援少数族裔
146. 政府一直致力推动少数族裔人士融入社会,在过去两年共推出约30项支援少数族裔人士在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医疗健康及社会共融的措施。其中经修订的《种族歧视条例》,加强对少数族裔的保障,亦已于今年6月生效。此外,社署已成立外展队主动接触有福利服务需要的少数族裔。
147. 香港天文台将于2021年第二季开始在天文台网站以八种少数族裔语言提供基本天气资讯,让少数族裔人士能实时获得以他们语言表述的最新天气报告、警告和预报、热带气旋路径等资讯。我会继续鼓励更多部门检视其日常为市民提供的服务,积极考虑满足少数族裔人士的需要。
(九) 培育人才及青年发展
培育人才
教育愿景
148.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关键。我的教育愿景,是要培养青年人成为有质素的新一代,对社会有承担,具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教育亦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良好品格的培养至为重要。事实上,要成为公民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学生须有守法意识,能尊重不同意见,适应群体生活。
优质教育
149. 我上任后积极为教育界提供额外资源,希望藉此为提升教育质素而必须进行的改革提供有利条件。过去三年,本届政府在教育已累积增加了135亿元经常开支,落实的措施不少都是教育界同工多年来争取的诉求,包括将教师职位全面学位化及增加每班的教师比例等。但我强调政府在教育工作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资源,更是政策的制订者、推行者及监管者。
150. 为提升教育质素,我们先后共成立八个专责小组,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研究、谘询,并向政府提交报告。当中七个小组已完成工作,教育局正联同相关机构落实小组的建议;最后一个有关课程检讨的专责小组亦于9月提交报告,教育局稍后会公布政府的回应。此外,我们自2017年7月以来所公布的39项新措施全部已经完成或按序推进,并在今年《施政报告附篇》交代进展。
151. 然而,去年发生的社会事件,令不少人再次质疑香港教育的成效,在超过10 000名因反修例而涉嫌违法的被捕人士中,四成是学生,当中接近2 000名是中小学学生,怎不令人痛心呢?我们不忍见到政治渗入校园,学生卷入政治漩涡,甚至被误导参与违法及暴力行为,因而负上法律责任,影响一生。社会事件亦揭示部分青年人守法意识薄弱,欠缺互相包容尊重的价值观。如何在香港复杂的政治环境,社交媒体传播大量失实消息的情况下好好保护学生,是政府、社会、教育界和家长须共同承担的责任。
德育及国民教育
152. 德育是五育之首,亦是教育的根本。学校应着力推行价值观教育,包括加强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事实上,加强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华文化和国情的认识,深化《宪法》和《基本法》教育,是培养学生国家观念及国家安全意识的基础工作。本届政府已将中国历史成为初中的独立必修科,新的中史课程已在本学年从中一逐步推出。教育局会为学生提供结合课程的实地考察机会;并会鼓励中小学生多学习中华文化精粹,以薰陶学生的品德情操和建立文化认同。教育局亦会透过多元化活动,让中小学生全方位认识国家发展、《宪法》和《基本法》、「一国两制」的实践、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尊重和维护国旗和国歌这些国家的象征,以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以及对国家、民族及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通识教育
153. 高中通识教育科的争议在社会从未停止,未来改革方向必须纠正过去通识教育科被异化的问题,让这个科目重新成为学生建立稳固的知识基础、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当代领域的课题,学习有关国家发展、《宪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的平台。
154. 课程的改革与考评的工作必须互相配合,上学年一条错误的文凭试题目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我期望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不断完善其审题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推广应用学习课程
155. 为配合全人发展和照顾学生的不同才能,我们会进一步推广应用学习为高中选修科目,为学生提供资助及更多元化的课程,扩阔学生的学习领域和经历,帮助他们多元发展。
电子学习
156. 新冠疫情虽然令学校的面授课堂一度暂停,但通过教育局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方法,学生仍能「停课不停学」。为进一步支援学校和教师推行混合教学模式,教育局会在「优质教育基金」预留20亿元,推出一项为期三年的计划,一方面支持电子学习所需的配套,例如构建学与教资源分享平台和鼓励教师分享优质教材;另一方面确保所有学生有平等的电子学习机会,包括资助学校购买流动电脑装置供有需要的学生借用和为因居住环境而未能获得合适上网服务的学生提供无线网络路由器及流动数据卡。为照顾家境困难学生的即时需要,教育局已在本月初为公营学校提供一笔过的「支援有经济需要学生上网学习补充津贴」。
教师质素
157. 教师对学生的全人发展影响深远,肩负传授知识、薰陶品格的重要职责,我期望受他们春风化雨的学生不但才德兼备,更是维护「一国两制」的国家栋梁。政府作为教师注册机构,会从入职、培训及管理多方面着手,提高教师质素。我们会与师资培训机构商讨如何确保老师的师德、品格及操守。此外,我们会强化老师及校长入职、在职及升职前培训的工作;对于不称职及失德的老师,教育局必定严肃跟进,包括取消严重失德者的教师资格,以免他们误人子弟。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158.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童的到校学前康复服务是一项跨专业界别、跨政策局的崭新服务,通过「尽早识别,即时介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经试行并取得成效后,计划在2018年10月恒常化,并在本学年把服务名额由3 000个大幅增加至8 000个,以及在2022/23学年把名额再增加至10 000个,藉此做到零等候时间。为能预早照顾正等候卫生署儿童体能智力测验中心评估或经评估只有轻微发展问题的儿童,我们已在今个学年在参与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的幼稚园推行一个为期20个月的试验计划。
支持香港演艺学院兴建新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
159. 香港演艺学院(演艺学院)是香港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艺术及相关科艺领域教育和训练的高等教育院校。在2020 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演艺学院不但在表演艺术类别蝉联亚洲第一,更名列全球第七位。政府支持演艺学院在港岛东区兴建新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丰富教与学的硬件和体验,促进表演艺术专上教育的长足发展。
吸引人才
160. 要扩大香港的人才库,除致力培育本地人才外,亦要积极吸纳非本地精英。投资推广署将与各政策局、特区政府经贸办和各推动创科、金融和文化发展的机构合作,采取策略性方法在全球大力宣传香港为高质素人才提供的便利措施和发展机遇,重点吸纳香港在各个范畴所需的人才。
青年发展
161. 青年是一个多元的组群,他们有不同的人生目标。我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提出青年发展「三业、三政」(即学业、就业、置业、议政、论政、参政)的新方向,取得一定的进展。然而,经历了过去一年的社会动荡、反复的疫情和长时间停课,青年人的生活及学习模式受到一定影响,部分青年人对个人前景以及社会发展感到迷茫和无助。面对这个环境,政府会思考如何为青年人塑造一个让他们健康成长、安居乐业、发挥所长的环境。我们亦期望青年人能放眼国家,把握大湾区在学习、就业、生活方面的种种机遇,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梦想。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
162. 以香港的经济和市场规模,青年人的失业率可能会维持双位数字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有7 000万人口的大湾区发展潜力却十分巨大,能为香港青年人提供事业发展机会。在今年《施政报告》谘询期间,不少企业向我表示若政府能提供补助,他们可在发展经济高增长的大湾区为香港青年提供工作机会。为鼓励和支持青年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发展事业,特区政府将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2 000个,当中部分为我早前提及的创科职位。
青年创业
163. 愈来愈多青年人渴望透过创业一展所长,在传统行业打工外寻找出路。青年发展委员会去年已在「青年发展基金」下推出全新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青年创业计划」),协助有意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创业支援和孵化服务,并进一步回应他们在创业初期的资本需要。当疫情稳定及恢复跨境旅游后,民政事务局会资助十多个非政府机构推行「青年创业计划」,预计批出约1亿元,为近200家青年初创企业提供资助及向约4 000名青年提供服务。广东及各大湾区内地城市已同意支持这个计划,并会提供共享工作基地,以及让香港青年享有与内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此外,特区政府将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作为一站式资讯、宣传及交流平台,进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新创业。
「青年委员自荐计划」
164. 为青年提供更多议政机会,了解政府的运作,我们已将本届政府推行的「青年委员自荐计划」(「自荐计划」)常规化及扩展至更多委员会。年龄介乎18至35岁的人士,可自荐成为指定政府谘询委员会的委员。直至目前为止,透过「自荐计划」直接或间接获委任至谘询及法定组织的青年人担任约340个职位。谘询及法定组织青年成员的整体比例亦已从2017年的7.8%上升至现时的13%,逐步趋向本届政府定下的15%的目标。
(十) 结语:重新出发
165. 这份长达三万多字的《施政报告》立足于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结合了香港的传统优势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机遇,体现了中央对特区一如既往的支持,并盛载着我带领团队为香港打拼的决心。只要我们不忘「一国两制」的初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对香港的信心,不单以政治立场看事情,理性沟通、求同存异,就一定有能力处理好「一国两制」在实践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香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166. 我在今年7月1日特区成立23周年酒会上说了一番感性的话,我说过去一年,是我40年公务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不但承受着对我个人前所未有的攻击,亦令我对香港的前景深感担忧。我十分感谢中央一直对我的信任,家人和好友的爱护以及各级同事坚定不移的支持。他们的关怀令我相信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风雨后一定会再见彩虹。
167. 未来一年,特区政府会加倍努力,严控疫情,重振经济,重整社会秩序,恢复香港的国际声誉和重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让香港重新出发。
来源:香港政府新闻网、香港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
关心香港未来,
就关注香港梦(微信ID:HongKongeverything)